abb电机与发电机

武继军:带领“渔花子村”变身“造船水运第一村”

   2019-02-26 南报网船海装备网145880
核心提示:南报网讯 从40年前的49.13元到现在的9.2万元,南京市高淳区古柏镇武家嘴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翻了 1800多倍。村民们说,能有今天的
    南报网讯 从40年前的49.13元到现在的9.2万元,南京市高淳区古柏镇武家嘴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翻了 1800多倍。村民们说,能有今天的生活,他们得感谢一个人,这就是他们的村党委书记武继军。今天上午,南京地区“改革先锋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在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溧水校区举行,作为“开学第一课”,武继军的故事让在座的师生们非常感慨。
武继军:带领“渔花子村”变身“造船水运第一村”
    “以前的武家嘴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穷’,两个字叫‘很穷’,三个字就叫‘太穷了’。”报告会一开场,武继军带着浓重方言发音的“穷”字让台下的师生们琢磨了半天,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
 
    武继军介绍,过去的武家嘴,是个“渔花子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每年的冬春枯水季节,没地收粮食又捕不到鱼的村民只能走村串户,靠乞讨来维持生活。198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才四十九块一毛三,村集体负债十多万元,是当时高淳县最穷的一个村。高中毕业后,被“穷”逼得没办法的他尝试起了跑船搞运输。跟着别人跑了一段时间后,1982年他决定自己买船。
 
    “我看中了一条68吨位的双挂机木船。船东开价要15000元,经过讨价还价,最后12800元谈成。当时自己没钱,借遍了亲朋好友。在去买船的路上,我把钱放在秤上称了称,重二斤三两。”他说,大家在惊叹的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借了这么多钱,能还得上吗? 打听到在南京下游正在建设的新生圩水运码头,黄砂需求量大,但那里的风浪大,他还是冒险去了。几趟下来就带着六七家村民一起跑,形成了一个运输小队,1983年那一年跑下来,就净赚了3万多,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就在他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组织上找到他,希望他当村主任。“说实话,当时我非常矛盾。当村长,个人的经济损失不言而喻。”但联想到这几年在外跑船闯江过程中遇到的结算、保险等种种困难,他感觉村民们急需一个组织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自己义不容辞。
 
    成立水上运输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解决保险公司不愿意保险的难题……武继军给为村民们办了一系列实事,更重要的是,抓住了若干机遇,带领村民们把生意越做越大。
 
    “村民武学海自筹资金建造了全村第一艘100吨位的钢质船,在长江上搞起了黄沙运销业务,第一个航次就净赚了1200多元。我们抓住武学海这个典型广泛动员,激发起全村第一波‘造船热’。村民们纷纷筹集资金,照着小木船的结构自行设计建造钢质船。全村船舶总吨位从1984年的2000多吨迅速发展到1988、1989年的8000多吨。这一轮‘造船热’,正赶上了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的机遇。村民的钱包很快鼓了起来。”
 
    “2016年,我看到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关停低效钢厂的政策,分析出:对环保和造船的要求更高了,成本也要提高、钢材价格也因为供应量减少要上涨。国庆节的时候,我和南钢一下子订了1万吨钢。结果,3个月后,钢材涨了一千多块钱一吨,光钢材我就挣了一千多万。新造的船在2017年11月3日正式开工,一条船的造价4000多万,现在已经可以卖6500万了,四条船就能挣一个亿左右。”
 
    现如今,昔日的“渔花子村”已荣登南京综合实力百强村榜首,并一跃发展成为“中国民间造船水运第一村”。村子不仅制定了“一业为主、多元拓展”的产业战略,继续做大做强造船水运主业,实现由低层次传统滩涂造船向现代化船舶制造的跨越,由传统水运向现代航运物流业的跨越,还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有胆识、有魄力、有智慧,还善于学习,紧跟政策,抓住机遇,”该校文创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徐益说,武继军书记讲述的故事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也让他对改革中“领头雁”的重要性,“坚持心中的梦想,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就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