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全球新造船订单量为何降至15年来最低?

   2019-04-28 中国船检船海装备网12630
核心提示:由于航运市场运力过剩,运费很难达到盈亏水平线,船东过得并不好。船东缺钱,船市也就火不起来。克拉克松(Clarksons)最近发布

由于航运市场运力过剩,运费很难达到盈亏水平线,船东过得并不好。船东缺钱,船市也就火不起来。克拉克松(Clarksons)最近发布一份报告称,全球造船订单量严重萎缩,为近15年来的最低水平。


克拉克松在这份报告中提到,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造船厂手持订单量约为3200艘,合计约为8100万总吨,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市场最低水平。克拉克森造船市场研究员George·Warner表示:“自造船业繁荣初期以来,全球新造船订单数量从未出现过如此之低的情况,这还是第一次。”


散货船和油船订单量急速下降。据克拉克森统计,十年前,散货船和油轮的订单总量可到全球新造船订单的三分之二,而今年,这一比例已经降至42%。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全球能源走向引起的贸易变化,让散货船和油船的需求不如从前。举例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伴随着房地产产业的繁荣而持续增长,200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只有6900万吨,而2009年则增至6.27亿吨。但到了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出现十年来得首降。另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ISA)统计,2019年前两个月,中国钢铁产量增长9.2%,增长量达到1260万吨,而同期铁矿石进口量则下降5.6%,约1030万吨。在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首席航运分析师Peter Sand看来,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不断下降而原钢产量不断上升,对干散货运输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好望角型散货船依赖于中国铁矿石进口的时代或许已经提前结束。与此同时,国际原油运输市场和成品油运输市场走势也持续地在低位徘徊。所运输商品需求量下降使运费受到负面影响,船东对相关船型的订造热情也会变淡。


LNG运输船订单比例增加。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在新造船订单中所占比例增高,其订单数量大约占全球总量的13%(141艘),而在十年前,这一比例仅约为2%。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液化天然气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比如中国政府日益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逐渐强调天然气或电能对燃煤的替代作用,加之为落实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要求,2016-2017年,我国彻底关闭的煤炭企业就已超过了2000家,淘汰煤炭产能共计约4.5亿吨。“煤改气”计划瞬间激发了我国的液化天然气消费市场。由于我国液化天然气产量增速难以紧跟消费需求的增速,进口量因此骤增。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LNG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7年开始,我国液化天然气市场出现逆转,当年的进口量达到3813万吨,同比增长46.3%。而2018年上半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则已经突破2366万吨,较2017年同期增长逾51%,增速惊人。另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新兴经济体和全球人口增长(预计204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达到90亿)的推动下,全球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而液化天然气需求量预计将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2035年将突破6亿吨。为此,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Qatargas)正在寻求结果方案,并于不久前积极启动了最多100艘LNG运输船的订造计划。


克拉克松虽然没在这份报告中过多地提到集装箱船订单,但通过对以往数据的观察可发现,班轮公司正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合理运用运力方面。比如,集装箱运输市场供需状况需要得到明显改善,各家班轮公司因此对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需求有所下降,除了为适应市场需要而新增订造支线集装箱船外,几乎没有班轮再对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做出反应。与此同时,部分班轮公司还对已确认的集装箱船订单做出调整,预计交付时间比此前更久,一些原本定于2018-2019年交付的运力多被推迟到2020年交付。根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交付的集装箱船总运力约为100万TEU左右,同比下降约14%。乐观看来,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带来的影响将作用于集装箱船订造市场。SeaIntelligence也曾做出类似预测,称班轮公司当前很可能会将租赁运力转移出去,或出售/拆解更多船舶,而大量吸收新造船运力将使其面临严峻的经营风险。


惨淡的新造船订单量,让越来越多的造船企业陷入无单可接、无船可造的困局,破产重组成为行业普遍现象。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统计,全球规模以上活跃船厂的数量已由2007年的709家,下滑至2018年119家,减少幅度达到83%。在中国,规模以上活跃船厂数量则由2007年额177家下滑至2018年的47家,减少幅度达到60%。


落后的造船产能加速出清,新造船订单也将进一步向优势造船企业集中。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防科工局于2018年底联合印发《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指出经过三年努力,我国船舶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大幅降低“脏险难”作业劳动强度,明显减少作业人员,要显着提高造船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2-3家标杆企业率先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单元、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化车间,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造船,实现每修正总吨工时消耗降低20%以上,单位修正总吨综合能耗降低10%,建造质量与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设智能船厂奠定坚实基础。在此驱动下,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向我国船舶建造企业转移,使我国船厂的产品结构持续高端优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