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江苏科大海装院高技术研发取得丰硕成果

   2018-05-26 船舶报船海装备网5460
核心提示:  江苏科技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以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海洋装备研究院,并组建了专职
  江苏科技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以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海洋装备研究院,并组建了专职科研机构。该校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和创造力,以海装院为科技创新“先手棋”,实现了高产出、高速率、高起点建设目标。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院长蒋志勇收到一份发自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的合作意向函,希望就紧凑高效换热器研制项目与江苏科大海装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推进深水油气开发共性核心技术及装备的国产化。此前,中海油气电集团技术中心与海装院已分别牵头申报科技部年度重点项目。基于项目中液化天然气(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核心装备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中海油气电集团技术中心非常认同海装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再气化模块与设备。这只是江苏科大海装院在持续强化自主创新,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上的一个代表项目。
 
  组建3年多来,江苏科大海装院多次参研船舶与海工类国家重大专项,多平台、大格局“一体多翼”推进协同创新,自主培育的海工产品项目进入产业化应用和工程实施阶段,注册海装院产品商标,孵化企业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产权、自主品牌,向着建成江苏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集研发与制造于一体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大步迈进。
 
  自主研发创新工艺
 
  锻造“中国芯”
 
  “选择产品和项目需要非常大的勇气。除了研发制造一些急需的设备外,我们也在研发一些国内外领先的产品。比如LNG气化器热交换器的芯,就完全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芯’。”蒋志勇自豪地表示,“中国芯”的学名是“印刷版式LNG气化器”,是海洋工程装备上的一个元器件,全世界只有英国的一家企业能够生产,而且要提前两年订货,售价200万英镑一个。如今,只需要国外企业三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购买到该产品。
 
  “当时我们就想,凭什么世界上只有一家企业能生产,我们就真的做不出来吗?打破国外垄断,再难也要试一试。一个团队20多人,船海、能动、材料、机械专业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大家一起攻关,真还弄出来了。” 蒋志勇表示,印刷版式LNG气化器市场需求面广,在再气化船、浮式发电站、新燃料船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多。它的特点是紧凑、体积小,成品只有0.15立方米大,把原来一个房间大小的热交换器变成4本A4书的大小,不仅低于科技部指南要求的0.5立方米,还完全改变了采用传统工艺的路径,利用了3D打印新工艺技术,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中国芯”于2015年开始研发,2016、2017年完成两期,这一新工艺新技术得到了中海油气电集团技术中心等十余家海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青睐。目前,有人希望江苏科大海装院将该产品以1000万元的价格进行技术转让,但是,蒋志勇还想在今年推出第三代产品,然后进行中试和推广。除了“中国芯”,今年,江苏科大海装院“四兆瓦吊舱推进器项目”立项,该项目主要用于豪华邮轮等电力推进新型船舶。此前,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够真正研发出来。
 
  “中国芯”的自主研发,还触发了江苏科大海装院增材制造研发中心的建设。该中心针对传统技术难以制造的零部件、新产品快速开发的原型件以及个性化定制的零部件,积极探索并且推广应用金属、非金属3D打印技术,掌握了船舶与海工复杂零部件增材制造、船用零件拓扑优化轻量化设计制造,相关零件修复、改造以及船舶海工零部件熔模增材制造等技术。目前,增材制造研发中心已经成为船舶行业和华东地区设备规模最大、打印工艺最全、打印精度最高的增材制造服务平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EOS M400金属3D打印设备,打印的单个零件最大成型尺寸为400毫米,精度为0.02毫米。该中心的2台大型非金属3D打印设备,还能提供增材制造模型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发、模型支撑设计等服务。2017年,该中心共开展对外服务项目20多个,联系和签约合作企业36家,申报相关计划项目6个,是镇江高新区和学校装备建设的亮点。
 
  截至2017年年底,江苏科大海装院自主培育产品焊接电磁感应预热、海工装备案例库、岸电电缆传输装备、极地低温救生艇及吊架等实现产业化推广或工程应用,无人艇、作业型深水缆控无人深潜器(ROV)、极地低温救生艇、电容法海水淡化、超临界LNG气化器等获得各类政府计划项目支持,静音式侧推、水下生产工具、感应加热校平机、制储氢供电系统、动力定位能力评估系统等形成样机。2018年,江苏科大海装院将对新形成的极地低温救生艇、薄板校平机、焊机智能监控系统、水下作业型ROV等产品进行商业性推广和工程应用。目前,江苏科大海装院通过培育产品类项目获得各类政府计划项目11个,获资助经费2400万元,产品推广应用取得效益近百万元。
 
  突破关键技术
 
  激发产学研“新活力”
 
  “从产品研发到开展科技创新,海装院探索了机制体制管理改革创新的路子,也通过产品、项目、装备建设、提供服务等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获得更好的发展。” 蒋志勇表示,海装院科研项目突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深海、绿色、安全”国家重点任务导向,紧紧围绕船舶与海洋装备领域,谋求在重大项目、自主产品、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和标志性成果。
 
  时至今日,江苏科大海装院建成总体技术、机电技术、增材制造3个研发中心,拥有相对稳定的海工装备性能分析、水下机器人研发、无人艇研发、LNG气化器研制、增材制造、动力定位研发等7个科研团队。此外,江苏科大海装院发挥学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创新需求,积极投身振兴船舶工业新征程,开展了“第七代超深水钻井船水动力性能预报与极限强度计算”“深水半潜式支持平台靠泊轨迹规划及抗撞特性”等课题研究,主持了“拆解作业风险控制与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极地十八缆物探船冰阻力及冰载荷研究”等项目。
 
  “与国家指南对照后发现,很多国家层面的重大科研项目,我们都有能力去做。目前部分产品已实现工程化应用,可以申报国家项目了。”蒋志勇介绍,海装院已经具备了牵头申报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实力,正在申报的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通过了第一轮网评,6月份将参加第二轮答辩。“这是第一次由江苏科大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以前都是参与合作。竞争会很激烈,但是我们总要走出这一步。”
 
  至2017年年底,江苏科大海装院组织申报各类项目60个,获得立项30多个,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个。海装院参与的“第三代超深水集约型海洋风电安装船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研制及工程应用”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变革体制机制
 
  释放创新“主动力”
 
  2014年,江苏科大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战略实现从方向性向目标性的转变,该校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以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海洋装备研究院,并组建了专职科研机构。2015年,江苏科大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海装院为科技创新“先手棋”,变革体制机制,建设跨学科、综合交叉的专职科研团队,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2015年,启动了海装院自主培育项目研发,2016年进驻镇江国家高新区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创新基地,2017年全面完成增材制造研发中心建设。
 
  2017年年底,以江苏科大海装院为实体,以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处、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创新能力提升重大联合载体、江苏省海洋装备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为展翼,形成常设机构、实体运行、并行工作、协同推进的“一体多翼”主格局,围绕“大”船舶范畴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江苏海洋强省建设。
 
3年来,江苏科大海装院参与了第七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智能制造等8个船舶与海工类国家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累计培育研发24个产品样机、3项设计技术、2个软件产品,拥有120多件专利,完成海装院产品“江科大海装”“深蓝科技”商标的注册申请,实现了高产出、高速率、高起点建设目标。今后,江苏科大海装院将瞄准建设江苏乃至全国有影响力、集研发与制造于一体的海洋工程装备重要基地目标,全力打造国家海洋装备创新示范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